中国激光武器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,当时中国科学家们便开始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。在简陋的实验室里,研究人员日以继夜地进行着各种光学实验,逐步推动这项尖端技术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。早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固体激光器领域,通过不断优化晶体材料和冷却系统,激光输出功率得以稳步提升。到20世纪90年代,随着光纤激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,中国激光武器系统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。
2014年,中国军工企业保利科技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\"寂静狩猎者\"防空激光系统,这款功率达30千瓦的先进武器采用模块化集装箱设计,在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引起轰动。四年后,沙特阿拉伯成为首个海外用户,将其部署在边境要地执行防空任务。2022年3月的也门冲突中,这套系统创造了历史:当胡塞武装的13架自杀式无人机群来袭时,沙特防空部队使用激光武器实现了完美拦截。首架无人机被高能激光束命中后,瞬间外壳熔解变形,其余无人机也接连因关键电路被烧毁而坠落。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战拦截,单次发射成本仅约1美元,其出色的性价比促使沙特立即追加订单至100套以上。
展开剩余74%2024年11月珠海航展上,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隆重推出了\"光箭\"和\"天盾\"两大系列共四款新型激光防御系统。其中\"光箭-21\"采用标准集装箱尺寸设计,功率覆盖30-60千瓦,专门针对低空慢速小型目标;而\"光箭-24\"则配备履带式底盘,具备卓越的机动性能,可在复杂城市环境中自主规避障碍,精准追踪无人机目标。更引人注目的是LW-60激光炮系统,其有效射程达10公里,能在远距离直接熔穿敌方飞行器外壳。展会现场人头攒动,来自中东的军事代表团尤其对系统升级方案表现出浓厚兴趣。
中国在激光技术领域已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,从基础晶体材料研发到功率密度提升均取得重大突破。2025年上半年成功研制的硒镓钡晶体,将激光转换效率提升了30%。这些技术进步背后是深远的战略布局:早在数年前,中国空军就测试过机载激光致盲系统,如今这项技术已扩展至反无人机领域,展现出巨大的实战价值。
在装甲车辆平台方面,中国ZBL-19式8×8轮式步兵战车基于成熟的08式车族改进而来,战斗全重约20吨,公路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,越野机动性能出色。该车采用德国原装BF6M1015CP柴油发动机,输出功率330千瓦,最大续航里程800公里。车体采用特殊工艺焊接的高强度钢板,防护性能可靠。其革命性的无人炮塔设计取代了传统双人炮塔,集成有链式30毫米机关炮和7.62毫米同轴机枪,右侧配备四联装红箭-16反坦克导弹发射器。车顶全景摄像系统配合AR智能头盔,让指挥员能够实现\"所见即所得\"的作战控制。
最新改进型更将激光武器与35毫米速射炮完美整合,形成完整的反无人机作战体系。其探测雷达可覆盖20公里空域,能在4公里距离内精确锁定威胁目标,配合每分钟1000发的高射速,可有效应对无人机蜂群攻击。在2024年高原实兵演习中,该型战车展现了出色的机动射击能力。
展望未来,中国激光武器发展正进入快车道。2025年测试的OW5-A50型激光武器系统体积更加紧凑,可有效应对无人机和直升机威胁。随着功率向百千瓦级迈进,舰载集成方案也在积极推进。从俄乌冲突的实战经验来看,激光武器1美元/发的超低成本正在改写现代战争规则。中国通过将激光武器与机动平台有机结合,为应对无人机威胁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,这套\"激光 装甲\"的创新组合,正在重塑未来战场形态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